行业动态
洞察趋势,引领行业发展
发布者:搪玻璃反应釜 时间:2022-07-12
创新服务流程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活力
为了实施全流程的精准服务,潍坊滨海区建立“一包一联一兜底”联系服务机制,构建起覆盖全区的服务网格,为企业提供从注册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区经济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强说:“我们以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为着力点,立足企业实际和项目需求,精选近400名服务企业专员,点对点包靠服务企业和项目,经济关联部门实行常态化联系对接服务,实时解决企业各类困难。目前,园区问题办结率达100%,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以满足企业合理诉求为主线,主动向企业提供法规、政策等公共服务,潍坊滨海区健全完善了“送法送策送专家”指导保障机制。陈强介绍说,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162场次,解决涉法涉诉问题69个;为京新、万盛、新和成等重点项目破解要素资源制约;盘活存量土地8171亩,保障项目用地4042亩,解决企业用工7100余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小问题由专员解决、复杂问题由专项小组解决、重大问题由专班解决。”陈强说,潍坊滨海区还专门建立了“抓面抓块抓关键”问题处理机制。对面上咨询解读类等一般常规性问题由服务企业专员进行教科书式一线答疑解惑;对跨领域、较复杂问题,成立问题解决专项小组分类攻坚突破;对港口、绿色化工产业等急需突破的关键领域,组建服务专班进行集中攻坚。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成立资金问题解决小组,开展“汇银助企三年行动”,通过“专利反担保增信”“科技成果转化贷”等方式,为企业新增贷款50多亿元,获得企业一致好评。
创新市场运营模式全力提升开发质效
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潍坊滨海区采用“园区+多元化投资主体”开发机制,加快打造“园区+市场化运营公司”管理机制、“园区+专业化合作平台”开放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分领域、分片区推动整体开发建设。
为建立“园区+多元化投资主体”开发机制,潍坊滨海区打破园区原有单一投资模式,探索建立“园区+国有企业”“园区+民营经济”混合投资建设机制。统筹整合资源要素,组建招商集团、港发集团等八大国有平台和34家混合制公司,分领域、分专业、分片区参与推动整体开发建设。
聚焦制约园区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园区+市场化运营公司”管理机制。陈强说,目前,园区正在探索建立“园区服务主体+公司管理主体”的“双主体结构”运营机制,创新“园区+运营公司”“园区+投资基金”等模式,园区服务主体负责协调、服务和保障,公司主体负责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科技创新园组建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山东滨创园区发展有限公司,利用市场化运作模式,设立科创投资基金,引进一批“中字头”“国字头”科研机构以及诺康医疗等70多个战略性新兴项目,成功获批国家级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和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
针对传统园区封闭式、单一化开发模式,潍坊滨海区还建立了“园区+专业化合作平台”开放机制。陈强表示,以建设飞地经济协同共建示范区为契机,园区支持新和成、潍柴、中化弘润等重点企业建设特色“园中园”,打造开放式、专业化园区运行生态圈,比如以新和成产业园为基础,与多家国际巨头合作建设的中欧新材料国际合作园。
创新产业培育模式“蓝色经济”活力迸发
基于海洋产业的特质,潍坊滨海区统筹科技、装备、临港、旅游等产业生态,创新“4+4”产业培育生态模式,“蓝色经济”活力迸发。
依托省级滨海化工产业园,打造智慧化、生态化、高端化产业园区,构建“平台+链条”海洋科技产业生态。陈强介绍,潍坊滨海区立足海洋科技主导产业,聚集山东海化、海王、润丰等20多家产业链上游企业,合成碱、溴系阻燃剂等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为新和成、国邦药业等30多家中、下游龙头企业供应原材料。目前,园区内产业关联度达80%以上,产值达到千亿级规模,现代海洋化工优势产业集群入围全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聚焦现代海洋动力和海工装备等高端制造业,构建“承接+配套”海洋装备产业生态。潍坊滨海区统筹规划建设先进制造、中外合作等功能型、专业型特色产业承接园区,围绕潍柴、冀凯等龙头企业,建立“一链一长、一链一园”供需配套机制,吸引新加坡鼎向超算中心等10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入园,年产值达200亿元,潍坊滨海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成功获批省级海洋特色园区。
立足海港经济区、潍坊综合保税区北区,探索建立“港口+临港物流集群”“港口+临港加工制造集群”“港口+四大外贸集群”产业培育机制,构建“龙头+集群”海洋临港产业生态。潍坊滨海区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吸引中外运、中粮、神华等知名企业投资建设宝能智慧城市供应链、中粮贸易山东粮食物流等50多个临港产业项目。潍坊港集装箱年吞吐量已达到50万标箱,带动工业总产值和生产性服务业营收超100亿元。